您好,欢迎访问湖南盲人按摩在线,点击这里可以了解,如何成为湖南盲人按摩学会的线下会员! 将湖南盲人在线|湖南盲人按摩学会设为首页  收藏湖南盲人在线  
  您当前位置:湖南盲人按摩在线 >> 行业动态 >> 中医治未病 >> 历史研究 >> 浏览文章

明摄生治未病论

【字体: 】  [2022-2-3 16:47:17] 打印本页
【关键词】:摄生 【作者】:admin 【来源】:文秘帮

关键词 上工治未病 摄生 中医学术发掘

今年年初,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发表了题为《推进继承创新 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讲话,指出: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她在讲话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吴仪提出的“上工治未病”题目,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这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增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1 “上工治未病”体现医学的本质

“上工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即医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健康,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就是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上32"。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明确而系统地提出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医学主张,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这无疑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至今仍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增进健康是人心所向,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消病于未起是大势所趋。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虚弱和疾病,而且要有心理上的愉快和社会适应,还需要与环境的交融。疾病与健康并非简单的病痛与否,而是涉及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认识来指导“摄生”,这里的“天地”、“日月”主要是指环境。所以,人类对健康的新要求与“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是一致的。这也让我想起王琦先生的一番话,他说:“中医学的理论特质不仅具有现代品质,还具有引领未来的品质,如我们知道,生态学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的新文明形态,而中医学崇尚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整体论的生命理论,有着深刻的生态学意义。”

邓铁涛先生曾呼吁“上工必须治未病”,他在一次题为《中医与未来医学》的演讲中提出: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未来医学是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相结合得更加完善的医学,提出“仁心仁术”是未来医学的最高精神境界,医学模式将向中医学的“人天观”发展。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医学将以“保健园”的形式,逐步取代医院的地位。2007年9月中旬,在中奥中医药合作中心专家论坛上,奥地利卫生家庭青年部副部长施罗格先生认同中医的预防功能,认为“中医药不应该被用作一种替代疗法,而是应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整体观念,不但是在治疗上,而且首先是要在预防上”,“中医药在西方世界日益得到重视,这不但体现在治疗上,而且体现在预防上,并主张要在其国家卫生体系中融入中医。

2 “治未瘸”的主体是“摄生”

“治未病”虽言是“治”,实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中医“治未病”从其含义上看,更多的是一种防病理念,一种医学思想,作为理念或思想,其主体又是什么呢?中医“治未病”的主体就是“摄生”。

自从《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以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即贯穿于中医学术之中,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其思想得到逐步完善,“治未病”的主要载体和法则即是“摄生”,“摄生”又称摄养、养生。隋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将“治未病”相关内容整理归纳,列于卷首,称为“摄生”,像《宣明五气篇》中的“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收录其中,提示要注意顺养。

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专列“不治已病治未病”一节,明确提出明“摄生”以治“未病”。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又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著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何之书,未曾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日食欲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谆谆然以养身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朱震亨反复强调“摄养于无疾之先”、“明摄生之理”、“以养身为急务”等,显然,中医“治未病”的主体是“摄生”。

明代张介宾撰《类经》,以“上古天真论”等篇中先辑录摄生之道,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为养生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为治外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治内之道;“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调于四时,象似日月,辨列星辰”等,为修身养性之法。在其“序”中说:“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张介宾将中医摄生之道予以归类,并置于篇首,指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认为“摄生”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摄生”作为落实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主要载体,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中医“摄生”以治“未病”与西方预防医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西方的防病之说,往往从微观看问题。较为消极,强调病原体的作用,着重直接的外部防御,讲究卫生,如绝对的无菌、消毒等。而中医“摄生”之道,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而且注意“未病”状态的体质辨识,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预防措施显得更为积极。笔者认为,明“摄生”,治“未病”,要把握摄生两大法则,即和平和通达。

和平,即调和致平。摄生中的和平法则,强调阴阳学说对摄生实践的指导意义,主张摄生方法和摄生过程中的阴阳调和,以达到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自然协调平衡而“治未病”的目的。《黄帝内经》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托,而体内之阴阳又必须与外界阴阳的变化相适应,生命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素问・生气通天论》)。要保全生命,保养形体,必须做到阴阳平衡,人体内外协调统一。《索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并留下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著名论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自半”、“阳气日衰”,人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也就逐渐衰老。而摄生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调和阴阳以阻止衰老,保持健康。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告诫摄生者,要。各自珍重,以保天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和阴阳应该是“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以保天和”、“以平为期”正是中医摄生所要追求的境界。摄生和平法则的具体要求有动静兼养、脏腑协调、药饵调理和劳逸适度等。

通达,即畅通条达,具体包括血脉畅通、气机条达、经络疏和、关窍通利等。中医学的整体理论认为人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的脏腑、筋骨、肌肉、经络等组织器官及其功能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而且人还与外界息息相关,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生活在社会之中,既与天地自然相通相应,又同社会现实相融相感。所以,一个健康强壮的躯体必须处在一种和畅流转的系统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应该处在一种交流沟通的环境中。可以说,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各种功能活动的畅通条达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旋律。从实践“治未病”思想的角度看,中医摄生也始终贯穿着通达法则。中医学认为人体具备像经络等复杂而精巧的通道系统,通过各种通道,吸收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使气、血、精、津、液等出入升降,濡润宣达,流通一身。“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金代张从正摄生,主张“惟以血气流通为贵”,推崇“君子贵流不贵滞”(《儒门事亲》)。经络疏通,气血流畅,津液布扬,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活动有序的状态,长期保持这种畅通条达的内外环境,人们的身体就健康无疾,也是摄生治未病的目的所在。摄生通达法则的具体要求有六腑以通为补、行“舞”以宣导精气、动摇以流通血脉、词息以畅达气机等。

3 实践中医“治未病”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需要通过“摄生”这个载体来实施,而“摄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把中医“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甚至将其作为一项政策来执行,则需要做长期的科学而全面的规划,切不可急功近利。

“不治已病治未病”,那么,“未病”和“已病”又有什么区分呢?从一般意义上说,“未病”相对于“已病”而言,就是不生病的状态,即健康人。《黄帝内经》讲到“未病”是“病虽未发”(《素问・刺热论》),又提到“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清代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注释为:救其萌芽为病之“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认为“未病”是病之萌芽、始发状态。唐代孙思邈提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又出现了“欲病”的说法。张介宾指出:“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主张“未病”是“未形”。清代陆懋修则认为:“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指出《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的“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强调“未病”是疾病初期“疾”的阶段。有人认为“未病”与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人群有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不管对“未病”下何种定义,“未病”与“已病”应该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人的一生中“未病”与“已病”始终相伴存在。所以,人体保持健康无疾或者不致发展“已病”的过程,就是“治未病”的过程,“摄生”贯穿着生命的全部过程。

朱震亨说:“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病,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得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从这段话中,笔者体会有二层意思:一是“治未病”是一个防微杜渐的过程,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理念;二是“摄生”以治“未病”须从起居、精神、饮食等多方面着手,时时保养,刻刻调理,要把“摄生”贯穿于一年四季之中。

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还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城乡社区,贴近百姓,通过各种方式,使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教育群众做好“摄生”保健事宜,提升我国人民的健康素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很多改变,其中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在控制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之后,约80%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40%的肿瘤可以预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摒弃不良习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要转换,要从大病晚期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我国应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提倡全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说;“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每个人都要建立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最好不要有病,有了病早期诊断,早期阻断,小病不要变成大病。”

贯彻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上工治未病”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可以大有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先生提出,医学工程工作应从过去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调整到以“治未病”和“健康促进”为首要目标的方向上来。指出:“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治疾病发生、发展。“治未病”――未病先防,无病先治,可以节省大量的公共投入。把保持公众健康状态的重点下移到接触广大民众的最基层。告诉他们身体健康关键靠自己。“治未病”的医学工程将是社区医学工程的重中之重,其切入点应是“健康状态的辨识和调整”。他认为中医的不少理念都与现代的“健康状态的辨识和调整”相对应,值得挖掘和整合。的确,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在于预防疾病发生,即教导人们“摄生”,由自己把握和保护自己身体的健康。邓铁涛先生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仍要靠中医的养生理论去教育那些无度的亚健康者。”宋为民先生介绍,中医“治未病?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圣人消未起之患”,既然是“未起”,就很容易被忽视。他认为养生保健的高招,就是明“摄生”之理,以治“未病”。提出:每个人要学会储蓄健康。为了健康长寿。你得经常在人生的银行里不断储蓄健康财富,要存入健康的生活方式、存入健康的心态、存入有利于健康的运动,还要存入健康意识、健康智慧、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显然,开展日常“摄生”活动,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需要中医专家的悉心指导,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需要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需要一年四季的时刻进行,需要贯穿人的一生,其成效不会立竿见影,而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体会吴仪有关“上工治未病”的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经过认真学习和思考,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工治未病”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反映了医生的境界,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至今仍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第二,中医“治未病”作为医学思想,需要通过“摄生”这个主要载体来实现,在“摄生”过程中要把握和平和通达两大法则。第三,“未病”与“已病”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摄生”贯穿着生命的全过程,“摄生”应该一年四季时刻进行。“摄生”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深入人心的健康教育。因此,实践中医“治未病”思想,不可急功近利,而是一个漫长的进程。

 

相关阅读:

  相关链接:
关于湖南盲人按摩学会 |  联系我们 | 湖南盲人按摩在线 | 湖南盲人按摩学会 | 湖南颐而康职业技术学校
版权所有 © 2009-2021 湖南盲人按摩在线 湖南省盲人按摩学会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象
技术支持:湖南省残疾人培训基地 长沙市残疾人培训基地 本站为大型公益性盲人按摩信息门户网站,与任何盲人按摩技师、盲人按摩机构无关
盲人在线QQ群:爱盲群86541505 备案编号:湘ICP备12010802号-1